數學一直是我國低年級小學生的“標配”課程,然而在山東省聊城市的一所公立小學中,一二年級的學生卻取消了數學課。校長稱,邏輯性強的數學課程并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而且小學數學知識點不多,很容易讓低年級的孩子養(yǎng)成死記硬背的怪圈里。(10月22日《中國之聲》) 這一稍顯激進的教改舉措,自一開始就飽受非議。所有的意見之爭,大致集中于兩點,也即數學是否有用?以及,數學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幾乎可以預見,當我們討論數學課的存廢,注定難以單純從學科本義、教育規(guī)律出發(fā),而勢必會夾雜太多的經驗評判與認知偏見。這是因為,素來與應試體制深度捆綁的“數學教學”,已然給幾代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負面記憶。 該校校長表示,低年級數學知識點少、邏輯性強,因而不適合低齡孩子——可以說,這番表述完全是“經驗主義”的,并無明確的實證研究支撐。試問,難道僅僅憑著一己之見,就可以改變標準化的小學課程設置嗎?這一教改試驗,又是否獲得了主管部門的授權,能否做到動態(tài)評估、后果可控? 要知道,公共教育是一個高度專業(yè)化的復雜議題,絕非某個人突發(fā)奇想就可以隨意調整,也絕非擺出一套看似自圓其說的說辭就可推倒重來。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當現有的教育模式備受詬病久矣,任何“逆向”的改革舉措,都很容易獲得廣泛支持……可是想過沒,即便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設置不合理,難道將之取消就是天然合理的嗎?說到底,在推翻與重建之間,我們理應有更成熟的思考才是。 共識是,小學數學課程必須改革。至于改革的具體路徑,卻絕非一句“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數學奧妙”這么簡單。一直以來,數學教學因其超前的難度要求、密集重復的習題訓練,而被許多人吐槽不已。這一模式的優(yōu)越性在于,培養(yǎng)出了學生極強的運算能力;而其弊端也顯而易見,那就是造成了某種催熟效應,限制了學生理解數學的深度和質量,致使其研究生涯嚴重缺乏發(fā)現問題、給問題建模和抽象化推理的能力。 討論數學課程改革,不應該總是擺出“救救孩子”一類的苦情姿態(tài)。當然,我們確有必要去反思,如何實現數學課與學生心智的更好契合?但是,同樣要去追問的則是,該怎樣重塑數學教育的方法論,從而引導學生擁有“更本質的數學能力”。這一切,都有賴于通過體系化論證給出成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