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舉行了,讀大學選什么專業(yè)一直是個讓考生和家長糾結的話題。在崇尚實用主義的當下,經濟、金融、管理等專業(yè)一直都是考生的熱門追求,文史哲專業(yè)則排在后面。 “當年考入哲學系,隔壁大媽笑我沒出息?!?016年 5月15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7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校友代表于海洋的發(fā)言贏得了全場最多次數的掌聲,他的演講視頻也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這個剛過完30歲生日的年輕人,已經是一個開拓了100多個城市、招募了4000多名城市合伙人的創(chuàng)業(yè)者。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劉日明在其演講結束后的點評也發(fā)人深省,“這么優(yōu)秀的學生當年成績倒數第二,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span> 于海洋是山東濰坊人,生于1986年,2009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哲學系。作為以德國哲學見長的同濟哲學系學生,于海洋是個特立獨行的哲學怪才。有著質疑一切、凡事從邏輯關系入手、嚴謹思考的習慣。他畢業(yè)后進入復旦大學出版社,任策劃編輯。后辭職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歷經教育培訓機構、環(huán)保公益事業(yè),直至于2013年7月創(chuàng)辦了“干洗客”,目前已融資1.5億元。 在演講中,于海洋回想起了11年前剛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同學和鄰居家的大媽們都嘲笑他,“好端端的一個孩子讀文科,還去讀哲學,將來怎么可能找到工作?” 然而,讀哲學專業(yè)的過程,讓他明白了“讀什么書,做什么人;做什么人,成什么事”,讓他懂得“在這個物質過剩、精神潰泛的時代,養(yǎng)成哲學式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人文精神,也許比會造大樓、會開挖掘機更為重要”。 創(chuàng)業(yè)之路多艱辛,于海洋感嘆:“創(chuàng)業(yè)維艱,找合伙人,一輪又一輪的融資,百般挫折,我知道如果沒有哲學給予我強大的心臟,沒有人文精神給我胸懷天下的情懷,我撐不到今天?!?/span> 7年前,于海洋參加畢業(yè)典禮遲到了,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堅持為他一個人補發(fā)畢業(yè)證書,那個不尋常的時刻,永遠激勵著于海洋,也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尊敬的楊書記、江校長、孫院長,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校友們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作為人文學院70周年院慶校友代表發(fā)言,我是2005級哲學系學生于海洋,算起來也算復院以來的元老級校友,回想起了11年前我剛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的同學和鄰居家的大媽們都在嘲笑我:好端端的一個孩子讀文科,還去讀哲學,將來怎么可能找得到工作? 剛入大學我也很郁悶,好像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也不知道自己讀哲學以后能做什么,我羨慕對面讀管理學土木工程的同學,因為他們以后可以成為企業(yè)家,工程師;我羨慕地質系的哥們,因為他們畢業(yè)后也可以當科學家,甚至可以當哲學家,還可以給我們當院長。而我們讀哲學卻被隔壁大媽們判了刑,罪名是連工作都找不到。 但是后來當我聽到家琪教授(編者注:現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家琪教授)給我講康德的星空與道德,黑格爾的時代精神,漢娜·阿倫特的平庸之惡,聽到陳君華教授講“東魯春風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的浪漫與哲思,聽到韓潮教授給我講以賽亞·柏林的兩種自由概念,聽到宗成河教授給我講尼采《悲劇的誕生》,聽到中文系教授給我講莎士比亞、講傷痕文學。我才發(fā)現:明事理、知詩書、達禮儀是更為重要的事情,我才發(fā)現讀什么書,做什么人;做什么人,成什么事。更讓我懂得在這個物質過剩、精神潰泛的時代養(yǎng)成哲學式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人文精神,也許是比會造大樓,會開挖掘機更為重要。 11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忘記了,但是人文學院教給我的獨立意志、知行合一、還有星空與道德這些價值觀與方法論,已經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時刻影響著我對生活工作,現在未來的各種選擇,其實都是這些在塑造著我。 當我開始在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領域有些小小成績的時候,隔壁大媽們再也不會笑話我了,我也慢慢地成為她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專業(yè)。就在前幾天我們公司在各地拓展業(yè)務招募團隊的時候,發(fā)生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有個小伙子在沒問薪資待遇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加入我們,后來我們同事問他為什么,他說了一句話,我頓時覺這個小伙子有前途,他說:“聽說你們老大是同濟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的,學哲學的人做事兒不會走極端,做人有底線,做事兒都靠譜,跟著干準沒錯!” 在我第一天來到同濟人文的時候,孫院長在開學典禮上告訴我德爾菲神廟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2009年畢業(yè)的時候他在畢業(yè)典禮上又告訴我認識你自己這句話。 不知道孫院長是否還記得2009年的人文學院畢業(yè)典禮上,在頒發(fā)畢業(yè)證書這個大學最重要場合,唯一一個遲到的學生就是我,記得因為要畢業(yè)了心情很差還正好生病,特別難過就在圖書館前的草坪上發(fā)呆,忘記了時間,當我到了綜合樓時頒發(fā)畢業(yè)證書的典禮已經結束了,而孫院長不顧典禮議程要堅持單獨親自為我發(fā)證書,這是一件小事兒但是卻讓我感到了什么叫師門之愛,這些年了我一直存著這張照片和孫院長講話的視頻,讓我時刻不忘審視自我。 就拿我自身的職業(yè)經歷來講,就是一個尋找自我,認識自我過程。我畢業(yè)后經劉日明書記推薦進入復旦大學出版社做圖書出版發(fā)行工作,后來發(fā)現自己更適合創(chuàng)業(yè)這條路,于是就辭職去做教育培訓,之后升級到做在線教育,中間還嘗試做過公益環(huán)保項目、青年公寓項目,兩年前開始做創(chuàng)辦干洗客做社區(qū)o2o項目,從我第一天創(chuàng)業(yè)一直到現在,干洗客有幾千名工作人員,服務近100個城市的百萬用戶,從一個人到行業(yè)的第一第二,這個過程讓我開始慢慢找到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責任與價值。創(chuàng)業(yè)維艱,找合伙人,一輪又一輪的融資,百般挫折,我知道如果沒有哲學給予我強大的心臟和沒有人文精神給我胸懷天下的情懷我撐不到今天。從這個角度看,我仍然在搞哲學,用做企業(yè)的語言來搞哲學。 校友們,同學們,同濟人文授之以漁,夫復何求。當各位離開同濟人文,走向世界的各個角落,社會可能會賦予你各種各樣的標簽,但是同濟人文的標簽一定會讓你與眾不同,熠熠生輝,同濟人文師長的關懷與愛護更會讓你知道真情難得,當然現在我也會被賦予很多標簽,但是“于海洋,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哲學系”,這個標簽是永遠離不開的,同濟人文就是我的家,因為同濟人文是我的自豪與榮耀。 這次回學院才知道我們學院又搬到了云通樓,其實我們這屆學生在讀本科時,就已經跟著人文學院搬過三次家。一開始在南校區(qū),后來搬到一二九樓,之后又搬到綜合樓,如今我們又搬到云通樓,當年孟母三遷為子求學,才只搬了三次家,而我人文學院一搬就是四次!而且越搬越大,越搬越先進,越搬環(huán)境越好,看來學校、學院對我們這些學子的愛超過孟母,穿越古今。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四次搬家這也像極了我們的生活,尋尋覓覓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尋找自己的立命之地,這個過程也正應了孫院長一直教導的話:找到你自己,認識你自己! 時光荏苒,同濟人文70年過去了,我也到了而立之年,也許在時代的洪流里所有的成績都不值一提,但是同濟人文所發(fā)出思想的光芒卻點亮了我,感謝同濟人文讓我認識了蘇格拉底、康德、海德格爾這些先哲以及他們偉大的思想,感謝同濟人文讓我擁有強大的工具理性,在世俗的奮斗中有所斬獲。感謝同濟人文以學治院,培養(yǎng)了我獨立的人格,并與這個時代的不堪絕不妥協。說感謝現在還只能放在心里,因為我現在還沒有能力給學院捐款,但我相信這一天很快就能到來,因為我不但對自己有信心,更對在我身上的同濟理念、人文精神、哲學思維有信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同濟人文之道更進一步在“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也應該是我同濟人文的天下情懷,也是時代賦予我們堅守的使命,我相信在楊書記的重視、孫院長的帶領下人文學院一定會成為世界思想的寶庫,時代精神的支柱。 最后祝師弟師妹們因同濟人文而變得卓爾不群;祝師長們成名成家,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祝母院桃李天下,越辦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