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青少年暴力事件,以及相關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我國并不少見。在中國,無論是校方還是社會輿論,對于校園暴力雖然持批評態(tài)度,但似乎也都見怪不怪,通常是事件剛被披露時大家對施暴者一頓討伐,但過不了幾天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相對于國內的高舉輕打,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對于校園暴力的施暴者遠沒有我們這么寬容。當一群來自中國的狂妄留學生生干出了欺凌同學的勾當后,獲得的刑罰卻讓他們徹底傻眼了。 這起案件發(fā)生在去年3月。當時,在美國加州讀高中的2名中國女留學生,因為男女“爭風吃醋”的瑣事,遭到同為中國留學生的10多名學生虐待,虐待的內容包括扒光衣服、用煙頭燙傷乳頭、強迫其吃沙子、逼他們吃被剃掉的頭發(fā)等,折磨虐待的過程長達7個小時。隨后,受害者劉某在當?shù)貓缶?,經過警方調查之后,此案提起公訴。 本月5號,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翟云瑤、楊雨涵和章鑫磊和檢方達成認罪減刑協(xié)議,三人將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2月17日將正式宣判。 三人服刑期滿之后將被驅逐出美國。中央電視臺駐美國記者肖賀佳介紹說,這樣的判罰還算輕的,檢方撤銷了起訴當中的折磨罪。拿本次案件三名被告表示放棄上訴的權利,檢方同時也作為交換撤銷了起訴當中的折磨罪,也是最重的那項罪名。在加州這項罪名可以判25年,到終生監(jiān)禁判刑的程度。 在開庭審理的過程中,一個細節(jié)值得關注。被告人的律師鄧洪向媒體表示,翟蕓瑤和章鑫磊被捕后第一次出庭時兩人完全懵掉了,他們沒想到自己竟然闖了一個美國法律有可能判決“終身監(jiān)禁”的大禍。此案第一次正式開庭審理時的法院起訴書顯示,他們共受到6項綁架指控、2項折磨虐待指控和4項人身侵害指控,累計12項罪名,其中6項是重罪。中央電視臺駐美國記者高琦介紹,三名未成年人被告人被安排在該法院,也就是波莫納高等法院四樓法庭審理。當天出庭的只有其中一名周姓的17歲留學生,檢辯雙方攻防的重點是圍繞在是否將涉案的三人由未成年轉為成年。 男據(jù)報道,此案共有12名華人留學生被確認涉案,最小14歲,最大21歲。其中6人在押,4人逃回中國,另外兩人是受害者。如今,已經確定刑期的是此案中的三名過了18歲的成年學生,還有三名未成年人,依然在等待最后的判罰。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涉及該類案件的量刑上,中國和美國有哪些不同?美國聯(lián)邦法院出庭律師張軍介紹,中國和美國的文化,還有刑事和起訴的文化多少有些不一樣,比如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方面更多的會認為是校園內部的事情,同學之間發(fā)生了不愉快,打個架吵個嘴也許是應該受到嚴肅的處分,但是不至于上升到假如說酷刑罪可以成立的話,那幾乎是一個無期徒刑的判決。 但是在美國這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在光天化日之下對自己的同學進行了長時間的凌辱,還要打還要燙等等這些,這個在美國的社區(qū)尤其是在美國的司法界,包括檢察官和警方對這個事情是非常非常反感,最終雖然達成了協(xié)議,但在整個的辯訴交易的過程中,檢察官始終是堅持了自己的立場,最后也可以看到檢察官雖然放棄了對酷刑罪最終的要求,但事實上嚴重的身體傷害,攻擊這些還足以讓她們其中一個人的最高刑期達到了十多年,最輕的也要達到好幾年,而且由于她們都是外國學生,刑滿的那一天,也就是她們被驅逐出境的那一天,依照目前美國的司法的規(guī)定和程序,這些人以后再以任何的非移民簽證的形式或者是移民簽證的形式返回美國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 張軍覺得這次檢方這樣的一個嚴肅的處分和提起的非常高的刑期的要求。他認為,第一,卻是他要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第二,最近一段時間在美國有很多的留學生對留學生內部的犯罪確實也比較多,可能要讓這些留學生了解到,這些事情也許在自己的文化里是可以接受或者懲罰不那么嚴重,到了 美國這樣一個體系里你認為不嚴重的事情就有可能變成一個非常嚴重的。 此外我們還了解到,這群留學生在施虐后擔心受害者報警,還想出了嫁禍他人的招數(shù),威迫受害人向警察撒謊。這起留學生涉嫌綁架案還傳出案外案,6名被告留學生當中的一名學生家長當天傳出因涉嫌賄賂證人被抓,再次上演中國式家長試圖“花錢擺平”不成,反而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鬧劇。 狂妄中國留學生自己“作死”,奇葩家長上演“神助攻”,美國法律對欺凌虐待行為的嚴刑懲戒,都不禁讓我們思考,同樣的主角同樣的劇情,如果案發(fā)地搬到了中國,家長的賄賂會不會奏效?這三名施暴學生是否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呢? 近年來,中國的校園暴力呈現(xiàn)低齡化、群體性等新特點,讓人感到震驚和恐懼。接下來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最近幾年幾期典型的校園暴力事件: 2009年1月19日,一名13歲少年在其就讀的廣東省南海市鹽步第三中學的廁所內,被突然闖入的兩名男生狂砍致嚴重受傷,造成右手殘廢;2015年5月,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語文課代表小以查作業(yè)和背書為名索要財物并逼同學喝尿,目前已轉校,班主任顧某被撤銷教師資格處分并調離,校長被撤銷職務處分并調離該教學點;2015年11月,重慶多名初中女學生同學在住校期間因不注重個人衛(wèi)生而引起“公憤”,5名女學生隨即一起打耳光,導致其十級傷殘,經過法庭調解,打人的女生及其家長對受害人進行了賠償。調查顯示,媒體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中,有75.%發(fā)生在中學生之間。在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從對校園暴力處置結果來看,因惡性犯罪最終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件占比為27.5%,且以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等罪名判罰居多。 校園暴力事件,全球普遍存在,中國并非個案。在美國,校園暴力被稱為“欺凌”,學校對“欺凌”十分重視,校方會培訓教師如何處理欺凌事件,對學生也會有預防性的教育;在校園欺凌現(xiàn)象嚴重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加強了對教師進行有關校園欺凌的培訓,增加了合格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shù)量,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校園暴力犯罪成本過低。遏制校園暴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人之初,性本善”,莫讓戾氣侵襲純凈的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