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離大學期末考試季近了,離那個大學生們自我感動的集體爆發(fā)階段也不遠了。
明明有整整一學期的時間把知識吃得透徹,卻非要在這幾天里垂死掙扎,開啟的“努力模式”看起來更像臨時抱佛腳。
早起搶圖書館,深夜挑燈夜戰(zhàn),還不忘發(fā)朋友圈吐槽:“只要專業(yè)選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
同學們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喝咖啡熬夜進行“通宵學習”,那些嶄新卻落灰的教科書被重新從某處掏出來,瘋狂地用各色熒光筆畫上重點。
為了過個好年,為了不掛科,這個時候總是要逼瘋那么一批人。
這時候才明白,上了大學就輕松了,都是騙人!
對不起,“上了大學就輕松了”這句話,從來就不是一句真話。信了它,你就真的被淘汰了。
1
信奉上了大學就輕松
關于當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有許多奇妙的黑話。
比如“只要膽子大,一周七天假”,比如“上課不過就是換個地方玩手機”,再比如“沒有逃課掛科過的大學生活不完整”。
頹廢和墮落像是一種流行病,在這群剛滿18歲的年輕人中悄然蔓延著。
他們的生活里沒有了升學壓力和老師家長的監(jiān)管,于是就借著“上了大學就要好好玩”的名頭,實實在在地揮霍著青春。
大概是因為捆綁了十幾年的束縛突然解鎖,“自我管理”這項技能,他們遲遲沒有學會。
當他們奉著“反正都考上大學”了的想法,把大學校園當做肆意玩樂的場所時,惡果也在悄然釀成。
2013年,本應該是某大學2009級學生王亞林的畢業(yè)年。但是他卻因大學期間沉迷網(wǎng)絡而未能修夠學分,只能繼續(xù)讀書。2014年9月,他突然離開了學校,和家里人徹底失聯(lián)。
由于長時間與家里失去聯(lián)系,王亞林的父親不遠千里到西安尋人。年過半百的父親不懂得網(wǎng)絡的運用,還是在學校、微博大V等的幫助下,終于在網(wǎng)吧找到了正在當網(wǎng)管的兒子。
誰也不會想到,高考時,王亞林考了628分,被長安大學錄取。長安大學,是“211“的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
2016年,南京林業(yè)大學一年內勸退49名學業(yè)掛科學生。在他們的身上,都能看到“考上大學就輕松了”這句話埋下的苦果。
新聞鏈接:高校一年半勸退49學生 有人只讀了一學期
新聞鏈接:南京林大67名學生被勸退背后
2
那些死在大學里的人
正在念大學的那些年輕的成年人們,總是自嘲著自己離智商最巔峰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他們表示,高中的自己會做英語數(shù)學物理歷史生物化學等等九門課程,上了大學后卻真的成了“不學無術”的人。
“我的智商已經(jīng)開始下降了”,這是他們常用的理由,從來沒有反思過這句話的科學性。
1969年,心理學家格林測試了24-64歲的個體智商,認為智力在40歲才會增長到最高峰,并且此后也不會迅速下降。
1956開始的“西雅圖縱向研究(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追蹤了5000多25-88歲的人35年,不同認知能力間的高峰年齡差異相當大,數(shù)學能力的高峰甚至可以到45歲。
而我國的研究顯示,大部分人在35歲后智力才開始下降。
3
高分進大學,低能被淘汰
除了體質下降,還有更多放縱自己的后果在等著大學們。
2014年春節(jié)期間,位于成都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區(qū)里的長椅上,一個年輕的“流浪漢”已連續(xù)三晚在這里過夜了。
八年前,這個年輕的“流浪漢”以近650分的高分,成為涼山某縣的理科狀元,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
他叫做劉寧,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的他畢業(yè)后,卻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開始自甘墮落,在街頭流浪。
55歲的父親劉國華接到了路人的電話,稱“你兒子在學校的椅子上,已經(jīng)睡了三天了,這么冷的天”。他在找過數(shù)十家網(wǎng)吧后,終于在通錦路一家網(wǎng)吧,找到了正埋頭打游戲的兒子。
4
被一句話毀掉的中國學生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2002名正在讀大學或大學已畢業(yè)受訪者的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在大學期間有過逃課經(jīng)歷,50.8%的受訪者有過找別人替課的經(jīng)歷。
有過逃課經(jīng)歷的受訪者表示,逃課的主要原因是上課時間和其他活動時間沖突(37.3%),其次是考核不嚴格,去不去上課都無所謂(31.8%)。其他原因依次為:懶惰(31.1%)、不喜歡任課教師(28.1%)、認為課程本身不重要(27.5%)、更喜歡自學(20.9%)、課程太難不想學(12.3%)、課程太簡單不需要上課(10.9%)等。
可以看出,“懶惰”,“去不去無所謂”,“不重要”,“不想學”和“不喜歡任課老師”這樣有些任性的借口,成為了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逃課的主要理由。
相比較高中時的固定教室,固定時間,固定班主任與任課老師,大學的上課安排的確給了大家更多的自由。正是這種自由,成為了高考壓力反彈的宣泄口。
按照中國家庭的慣例,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仿佛就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那天開始,就已經(jīng)進入高考備戰(zhàn)狀態(tài)。無論是想進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班火箭班甚至“清北班”,所有的箭頭都指向一個地方:好大學的入口。
正因為如此,在被高考這兩個整整壓了十八年的孩子們,被父母嚴加管教“不許這個不許那個”,連看世界的機會都被剝奪。于是,剛剛進入大學的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來到了從未見過的烏托邦。
迫切的升學壓力,家長老師時時刻刻的監(jiān)督,以及嚴苛到每小時的時間管理沒有了。就像長時間被壓迫的彈簧一樣,松綁解放的心情可見一斑。
但是正因為如此,這樣的反彈也是劇烈的,甚至毀滅性的。
李欣也是南林大2014級學生,2015年5月,他因為一個學期所修學分沒超過4分被紅色警示,隨后被作退學處理。
來自西部大城市的他,和許多同齡人一樣經(jīng)歷著相似的學生時代——從小學到高中,都被學校作業(yè)和各種校外輔導壓得喘不過氣。對于他來說,高考就像是最后一個BOSS,只要打通了,這場充滿痛苦和折磨的“游戲”就結束了。
“那時候老師總說,現(xiàn)在多吃點苦,考上大學就進天堂了!”老師這句話支撐著李欣等著“苦盡甘來”的那一天。 “解放了!”——李欣這樣形容自己剛跨入南林大校門時的心態(tài)。
緊接著,網(wǎng)吧,電腦游戲,吃喝玩樂……五光十色的娛樂生活讓李欣盡情釋放紓解著這么多年來的壓力。自甘放縱的他,沒有留意入學時學校發(fā)放材料里這樣的規(guī)定:一個學期獲得學分未超過4分,將被紅色警示,作退學處理。
這個上大學剛一個學期的男孩,因為只修了4學分,4門課程不及格,被學校作退學處理。
“大學剛開了個頭,沒想到就要結束了。”他這樣說。
5
別讓大學成為墮落的開始
如果只是因為家長老師的一句話就給自己“松綁”,再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只會錯上加錯而已。
怎么調整管理這個現(xiàn)象,需要不止一方的努力。
對于大學生來說,進行自我管理比進行學術學習更加重要。
現(xiàn)在大學的許多通識課程中,都會教大學生們如何進行時間規(guī)劃,生活管理,和心理健康輔導。
但是,這些課程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真正要把效果落實在學生身上,還要靠個人努力。
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樹立目標,無論是接下來的學業(yè)深造,還是找工作,一旦認清現(xiàn)實所需要的資格門檻,自然不會輕易懈怠。
但改善“一上大學就墮落”情況的根源,不能僅從大學生身上找問題。
如果高校對學術“放羊一般”放松管理,對作弊、逃課和掛科等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則是更大的不負責任。
高等教育不應該成為木桶的一處短板,嚴格有效的管理,才能為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不讓“狀元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的事重演。
事后勸退是無奈中的無奈,只有在墮落發(fā)生前進行“治療”,才能把這塊病根除掉。
而家長和老師們,在替孩子們構建高考前的精神支柱,也要在18歲之后,幫他們做好“為人生長久規(guī)劃”的心理準備。
高考的壓力的確需要釋放,但是如何合理的減壓,才是更加需要思考的地方。把受到重壓的孩子突然丟出去不管不顧,只會造成反效果。
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高考不是終極的人生目標,而終極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