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臨近,許多高校學子已經(jīng)拎著包愉快地回家,不過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學生們卻因為一項輔導員布置的寒假作業(yè)——《算一算你的親情賬單》“炸開了鍋”,這個特殊的賬單要求學生回家和父母一起算算自己從出生到現(xiàn)在到底花了多少錢,不少同學粗略一算都覺得“瑟瑟發(fā)抖”,“可能爸媽不養(yǎng)我早就發(fā)家致富了吧”……
成都體院大三學生的“親情賬單”
寒假作業(yè):算筆特殊的賬 你從出生到現(xiàn)在到底花了父母多少錢?
“我們老師讓我們回去算算從出生到現(xiàn)在花了父母多少錢,開學必須要交作業(yè)!”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一名學生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兩天前,該系大一至大三同學收到了輔導員牟帥在qq群上布置的一項特別的寒假作業(yè):《算一算你的親情賬單》,要求學生和父母一起核算從出生到步入大學期間的各項支出,從懷孕到生產(chǎn),從出生到大學,從生活費到交通費,從零錢到學費都需要詳細地列出來,并且至少要寫一件回報父母的事情或者1000字的感想。
牟帥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學校一直都有感恩教育的傳統(tǒng),以往只是讓同學寫寫感想,這次布置這樣一項作業(yè)是想讓學生更貼切的感受到父母的付出。
學生:感覺欠父母的無法計算 同學互懟:“這就是你不交作業(yè)的理由?”
作業(yè)剛一發(fā)出,就有同學感慨,“感覺一輩子都無法完成這個作業(yè),父母對我的付出無法計算,”“感覺欠父母太多太多了”......同學們也在群里開玩笑排陣互懟,“這就是你不交作業(yè)的理由?”
“玩笑歸玩笑",該系大三李同學告訴記者,"不過私下,這個作業(yè)真的引起了同學之間的熱議,大家都在估算自己花了父母多少錢,粗略一算可能都有至少幾十萬了吧。” 很多同學都表示,以前壓根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現(xiàn)在真是特別感慨,甚至有些”瑟瑟發(fā)抖“,不太敢認真的去算父母到底對自己付出了多少。
小何“親情賬單”第一版
小何“親情賬單”第三版
“親情賬單怎么也算不清” “可能不養(yǎng)我,爸媽早就發(fā)家致富了吧”
“哦哦,忘了還有培訓班等等,剛剛把買的手機那些電子設備算漏了!”今年剛上大一的小何想嘗試算一算父母到底為自己花了多少錢,他列出了第一版清單,掃了一眼之后就馬上發(fā)現(xiàn)自己算漏了多年來上美術班培訓的高昂費用,列出第二版時發(fā)現(xiàn)又算漏了自己換過的好幾個手機、游戲機等等,不過十來分鐘時間他就改了兩版”親情賬單“,費用從最初的20多萬變成了近40萬。”這樣根本沒法算,一會想起來漏了這個,一會又漏了那個,” 作為男孩子,小何平時并不會細心計算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錢。不過幾番估算下來,小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開銷遠不止40萬。他看著自己手中的賬單,覺得有些愧疚。
體院大三的一名同學也曬出了自己粗算的賬單,“隨便一算都能到三十萬。而且十幾年前的一萬塊也是一筆很大的金額呀,光看總數(shù)肯定是不夠的。”
在國外讀書的一些同學則更是不敢輕易計算,“以前在成都一私立中學讀書,光初高中學費就是十來萬,出國每年至少是近二十萬,大學本科四年,家里至少支持了上百萬吧。”說著說著,小鄭已經(jīng)不敢再多細想細算了。
記者也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讓他們算算自己的孩子到底花了自己多少錢。“我們小地方,孩子現(xiàn)在本科畢業(yè)了,花了大概80萬吧,”安徽淮南市一位媽媽告訴記者,“兩三百萬應該是有了吧,現(xiàn)在冬天買件好點的外套都得幾千呢,”成都一位家長說。
許多網(wǎng)友在嘗試計算自己的“親情賬單”后,都心有余悸地說,“可能不養(yǎng)我,爸媽早就發(fā)家致富了吧……”
然而,記者采訪到的家長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給女兒花再多也是心甘情愿的,只希望她未來能自己過得好,不需要她再回報我們什么”、“發(fā)家致富談不上,大家都是這樣被父母拉扯大的,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