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實驗小學始建于1750年,校門前191年樹齡的皂英樹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張開粗壯的枝干,濃密的樹廓。透過樹葉仰望,天空一片湛藍,在藍天的映襯下,彭州市實驗小學校園仿佛也多了一層蔚藍的濾鏡。
經過長時間的籌備和實踐,彭州市實驗小學以景泰藍掐絲琺瑯畫的特色校本課程為載體,組織孩子們探究掐絲琺瑯畫的制作流程,學習捋絲、沾絲的技藝,用金銀絲線為畫的骨骼,創(chuàng)作出生動有趣的琺瑯畫作品。
景泰藍掐絲琺瑯畫是由傳統(tǒng)景泰藍工藝延伸創(chuàng)新而來的平面畫。景泰藍掐絲畫用氧化鋁絲作為畫面輪廓,以天然的石英石作為原料,再鑲嵌成各種精美的圖案,反映作畫人心靈深處的“真與美”以及對生活、藝術的追求。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漫長的歲月里,這抹幽藍從器具蔓延到畫板;一彎一繞勾勒的是對景泰藍的傳承,一涂一抹填滿的是對掐絲琺瑯畫的情意。
鑲幾縷金絲婉轉
一幅精美的掐絲琺瑯畫首先從選圖開始。孩子們在繪畫內容上進行了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將心中的風景或圖像繪在紙上,再將金屬細絲按照拓印好的花紋彎曲轉折,通過掐、掰、彎、折疊、卷翻等技巧,用巧手鑲出了獨一無二的花紋。
落幾筆淡墨青花
點藍——把事先備好的琺瑯釉料或彩砂依照圖案用鏟砂刀反復三四次填充入銅絲紋飾框中。孩子們憑各自的經驗和想象選取顏色,搭配色調。在“慢”與"細”中,孩子們掌握了基本技法和流程。
反復填充、壓平釉料或彩砂,與周圍的絲高度一致,最后封膜。整個過程無一不考驗著實小娃們的耐心和細心,“工匠”與“工匠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深植他們的心中。
部分作品展示
在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構思、精心制作下,琺瑯顆粒在纖纖指尖下重構出了一個個絢麗斑斕的世界。從器具到畫板,孩子們在景泰藍掐絲琺瑯畫社團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用絲與線鑲嵌美的輪廓,填充美的色彩,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技藝的美與韻味,增強了文化自信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經過全校師生的努力,該校先后涌現(xiàn)了一批批“傳承小使者”,師生景泰藍掐絲琺瑯畫作品參加各項比賽獲得優(yōu)異成績;同時課程項目的開展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如今這“指尖上的藝術”已經在校園里生根發(fā)芽,實小娃們已經在校園里遇見最美的非遺,并讓景泰藍掐絲畫綻放出了最美的花朵。(魏雅莉)
彭州市實驗小學,景泰藍掐絲琺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