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巴中市南江縣實驗小學藝術學科骨干教師在劉軍副書記的帶領下,一行五人到四川天府新區(qū)華陽實驗小學就藝術學科建設進行交流。
晨光熹微,號聲嘹亮!步入華陽實小校園,正逢學校鼓號隊進行日常訓練。隊員們精神飽滿,鼓點鏗鏘、號聲整齊,在晨曦中展現(xiàn)著蓬勃朝氣。這充滿活力的清晨一幕,正是華陽實小藝術教育沃土上,日復一日扎實耕耘的生動寫照。
在美術功能教室,來賓駐足學生畫作前,交流空間利用與課程開展;在AI書法室里,體驗智能設備助力書法教學,探討科技賦能美育。雙方圍繞藝術課程構建、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等深入交流,互鑒經驗。
移步會議室,教學交流座談會熱烈展開。華陽實小音樂老師代表楊慶用“以美育人,繼往開來”的學科理念介紹了學校音樂教學從課堂美育滲透到合唱團、鼓號隊、舞蹈隊和木笛隊等社團中,扎實的日常訓練轉化為舞臺上的綻放。
華實美術組是一個由多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以及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組成的強隊。組長張梅老師介紹了學校美術教學以新課程改革為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開展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參加比賽、交流分享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以“向美而生、創(chuàng)美而行”為核心理念,聚焦“為誰教、教什么、如何教”三大命題,以“強教有我”的擔當,將美術教育融入立德樹人。聚焦天府文化與農耕價值,以課程、教學、育人為核心推進本土文化滲透,深化以美育人實踐。
鐘易孟老師的課堂以視頻導入,借“農民畫感受與定義”問題,引導學生從色彩、造型切入,開啟非遺探索。教學中,通過“造型-色彩”“構圖-內容”探究,剖析農民畫對比色、平面化造型、夸張構圖,從多維度讓非遺知識趣味化。清晰板書錨定創(chuàng)作方向,學生隨后用畫筆實踐。課程以“以美育心,以創(chuàng)承藝”為核心理念,讓農耕文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煥發(fā)新生,以點亮小臺燈的方式結束整堂課程。
音符編織翅膀,童聲點綴童年。音樂教室里,敬芮老師正帶領四年級的孩子們,用歌聲捕捉夏日的精靈。她俯身傾聽,一句句耐心引導——“看,晚霞中的小翅膀,要唱得再輕柔些……”孩子們的眼睛亮了起來,歌聲漸入佳境,純凈的童聲里盛滿了對紅蜻蜓的溫柔好奇與童年的憧憬。沉浸于音樂中的寧靜與滿足,無需言語,已然寫滿課堂。這一刻,歌聲不僅飛向盛夏,更飛向了每一位聆聽者被觸動的教育初心。
課后研討里,兩校教師交流,氣氛熱烈。南江實小教師肯定“非遺+美術”融合思路,也分享課堂互動、創(chuàng)作指導思考。
敬芮老師分享了《紅蜻蜓》教學設計中對“力度”和“童聲二聲部合唱”的細膩處理。南江實小的老師們結合自身教學,互相啟發(fā),關于如何讓經典童謠真正飛入孩子心田,這場對話意猶未盡。
南江縣實驗小學劉軍副書記深情地說:“真正的藝術教育,是以課程為舟、以文化為帆、以育人為燈塔的航行。天府農耕與巴山文化的對話中看見:本土文化是美育的活水源泉,而學生素養(yǎng)的培育,永遠高于技術的訓練!
華陽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樊杰在發(fā)言中說到:“我們兩校不僅是教育路上的同行者——我們是以美育重塑教育生態(tài)的共生力量。愿南江的巴山夜雨,滋養(yǎng)天府的藝術新苗;愿華陽的錦江春色,輝映巴中的美育星河。在‘向美而生、創(chuàng)美而行’的路上,共守教育初心,共赴美育山海!”
在這個充滿生機的日子,南江縣實驗小學與華陽實驗小學的藝術交流之旅圓滿落幕。這次交流不僅播下了友誼的種子,更讓藝術的星火在育人沃土上熠熠生輝。愿這份攜手同行,繼續(xù)點亮更多孩子的藝術夢想,讓美育之花在未來的教育征途中綻放永恒芬芳。(黃小林 通訊員 鄒禮琳 李詩奕 余雙菲)
華陽實驗小學,南江縣實驗小學,美育